六、經解 第二十六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並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其在朝廷,則道仁聖禮義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步,則有環佩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此之謂也。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民不求所欲而得之,謂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則不成。

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圜也。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姦詐。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里則長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此之謂也。

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鬥之獄繁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眾矣;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

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此之謂也。

五、樂記 第十九(節)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后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並,名與功偕。
故鐘鼓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干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於樂,義近於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樂」云。(下略)

四、學記 第十八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脩乃來。」其此之謂乎!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脩;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三、禮運 第九(節)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下略)

二、檀弓 第三(選)

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致喪三年。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三年。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牀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子張病,召申祥而語之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幾乎?」

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曰:「賜!爾來何遲也?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殷人殯於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沒。

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

子夏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不和,彈之而不成聲。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禮,而弗敢過也。」子張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

有子問於曾子曰:「問喪於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於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

成子高寢疾,慶遺入,請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子高曰:「吾聞之也: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吾縱生無益於人,吾可以死害於人乎哉?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弔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弔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顯以致命於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後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請謚於君,曰:「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君曰:「昔者衛國凶饑,夫子為粥與國之餓者,是不亦惠乎?昔者衛國有難,夫子以其死衛寡人,不亦貞乎?夫子聽衛國之政,脩其班制,以與四鄰交,衛國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謂夫子『貞惠文子』。」

陳子車死於衛,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定,而后陳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養於下,請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禮也。雖然,則彼疾當養者,孰若妻與宰?得已,則吾欲已;不得已,則吾欲以二子者之為之也。」於是弗果用。

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手足形,還葬而無椁,稱其財,斯之謂禮。」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文子曰:「武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謂之善頌善禱。

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貢埋之,曰:「吾聞之也;敝帷不棄,為埋馬也;敝蓋不棄,為埋狗也。丘也貧,無蓋;於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路馬死,埋之以帷。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貍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從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聞之,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

一、曲禮上 第一(節)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
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齊。禮從宜,使從俗。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下略)

士冠禮 第一(節)

士冠禮。
筮于廟門。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韠,即位于門東,西面。有司如主人服,即位于西方,東面,北上。筮與席、所卦者,具饌于西塾。布席于門中,闑西閾外,西面。筮人執筴,抽上韇,兼執之,進受命於主人。宰自右少退,贊命。筮人許諾,右還,即席坐,西面;卦者在左。卒筮,書卦,執以示主人。主人受,眡,反之。筮人還,東面;旅占,卒;進告吉。若不吉,則筮遠日,如初儀。徹筮席。宗人告事畢。

主人戒賓。賓禮辭,許。主人再拜,賓答拜。主人退,賓拜送。
前期三日,筮賓,如求日之儀。
乃宿賓。賓如主人服,出門左,西面再拜。主人東面答拜,乃宿賓;賓許。主人再拜,賓答拜。主人退,賓拜送。宿贊冠者一人,亦如之。
厥明夕為期。于廟門之外。主人立于門東,兄弟在其南,少退;西面,北上。有司皆如宿服,立于西方,東面,北上。擯者請期,宰告曰:「質明行事。」告兄弟及有司。告事畢,擯者告期于賓之家。

夙興,設洗,直于東榮。南北以堂深,水在洗東。陳服于房中西墉下,東領,北上。爵弁服:纁裳,純衣,緇帶,韎韐。皮弁服:素積,緇帶、素韠。玄端:玄裳,黃裳、雜裳可也,緇帶、爵韠。緇布冠缺項,青組纓屬于缺;緇纚,廣終幅,長六尺;皮弁笄;爵弁笄;緇組纮,纁邊;同篋。櫛實于簞。蒲筵二,在南。側尊一甒醴,在服北;有篚實勺、觶、角柶,脯醢;南上。爵弁,皮弁,緇布冠,各一匴,執以待于西坫南,南面,東上。賓升則東面。

主人玄端爵韠,立于阼階下,直東序,西面。兄弟畢袗玄,立于洗東,西面,北上。擯者玄端,負東塾。將冠者采衣,紒,在房中,南面。
賓如主人服,贊者玄端從之,立于外門之外。擯者告。主人迎,出門左,西面,再拜。賓答拜。主人揖贊者,與賓揖,先入。每曲,揖。至于廟門,揖,入。三揖,至于階,三讓。主人升,立于序端,西面;賓西序,東面。贊者盥于洗西,升,立于房中,西面,南上。

主人之贊者筵于東序,少北,西面。將冠者出房,南面。贊者奠纚、笄、櫛于筵南端。賓揖將冠者,將冠者即筵坐;贊者坐,櫛,設纚。賓降,主人降;賓辭,主人對。賓盥,卒,壹揖,壹讓,升。主人升,復初位。賓筵前坐。正纚,興,降西階一等。執冠者升一等,東面授賓。賓右手執項,左手執前,進容,乃祝;坐如初,乃冠;興,復位。贊者卒。冠者興,賓揖之。適房,服玄端爵韠;出房,南面。

賓揖之,即筵坐。櫛,設笄。賓盥,正纚如初;降二等,受皮弁;右執項,左執前,進祝;加之如初,復位。贊者卒紘。興,賓揖之。適房,服素積素韠;容,出房,南面。
賓降三等,受爵弁;加之。服纁裳韎韐。其他如加皮弁之儀。
徹皮弁、冠、櫛、筵入于房。筵于戶西,南面。贊者洗于房中,側酌醴;加柶,覆之,面葉。賓揖,冠者就筵,筵西,南面。賓授醴于戶東,加柶,面枋,筵前北面。冠者筵西拜,受觶,賓東面答拜。薦脯醢。冠者即筵坐,左執觶,右祭脯醢,以柶祭醴三,興;筵末坐,啐醴,建柶,興;降筵,坐奠觶,拜;執觶興。賓答拜。

冠者奠觶于薦東,降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階,適東壁,北面見于母。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
賓降,直西序,東面。主人降,復初位。冠者立于西階東,南面。賓字之,冠者對。
賓出,主人送于廟門外,請醴賓;賓禮辭,許。賓就次。
冠者見於兄弟,兄弟再拜,冠者答拜。見贊者,西面拜,亦如之。入見姑、姊,如見母。
乃易服,服玄冠、玄端、爵韠,奠摯見于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
乃醴賓,以壹獻之禮。主人酬賓,束帛、儷皮。贊者皆與。贊冠者為介。
賓出,主人送于外門外,再拜;歸賓俎。
(中略「若不醴」節)

戒賓,曰:「某有子某,將加布於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賓對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辭。」主人曰:「某猶願吾子之終教之也!」賓對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從?」宿,曰:「某將加布於某之首,吾子將莅之,敢宿。」賓對曰:「某敢不夙興!」
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

醴辭曰:「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
醮辭曰:「旨酒既清,嘉薦亶時。始加元服,兄弟具來。孝友時格,永乃保之。」再醮,曰:「旨酒既湑,嘉薦伊脯。乃申爾服,禮儀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三醮,曰:「旨酒令芳,籩豆有楚。咸加爾服,肴升折俎。承天之慶,受福無疆。」
字辭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下略)

二、冬官考工記(節)

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或坐而論道;或作而行之;或審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或飭力以長地財;或治絲麻以成之。
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飭力以長地財,謂之農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

粵無鎛,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粵之無鎛也,非無鎛也,夫人而能為鎛也。燕之無函也,非無函也,夫人而能為函也。秦之無廬也,非無廬也,夫人而能為廬也。胡之無弓車也,非無弓車也,夫人而能為弓車也。
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聖人之所作也。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橘踰淮而北為枳,鸜鵒不踰濟,貉踰汶則死,此地氣然也。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燕之角,荊之幹,妢胡之笴,吳粵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草木有時以生,有時以死;石有時以泐;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此天時也。(下略)

一、春官 宗伯 大司樂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祇,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

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應鐘,舞《咸池》,以祭地祇。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㲈》,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祇,再變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祇,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祇,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祇,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祇,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

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大蔟為徵,姑洗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凡樂,函鐘為宮,大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靈鼓靈鼗,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祇皆出,可得而禮矣。凡樂,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大蔟為徵,應鐘為羽,路鼓路鼗,陰竹之管,龍門之琴瑟,《九德》之歌,《九㲈》之舞;於宗廟之中奏之,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凡樂事:大祭祀,宿縣,遂以聲展之。王出入,則令奏《王夏》;尸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帥國子而舞,大饗不入牲,其他皆如祭祀。大射,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騶虞》。詔諸侯以弓矢舞。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王師大獻,則令奏愷樂。凡日月食,四鎮五嶽崩,大傀異烖,諸侯薨,令去樂。大札、大凶、大烖、大臣死,凡國之大憂,令弛縣。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凶聲、慢聲。大喪,蒞廞樂器;及葬,藏樂器,亦如之。

五、秦誓

公曰:「嗟!我士!聽無譁!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云來。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姑將以為親。雖則云然,尚猷詢茲黃髮,則罔所愆。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違,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