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雍也第六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公冶長第五

公冶長第五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里仁第四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八佾第三

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為政第二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中庸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脩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脩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脩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上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大學(古本)

大學(古本)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脩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Proverbs:Nature and the Universe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The One is the beginning of everything.
—Philolaus (Greek philosopher)
This essential nature is everlasting and ageless.
—Thales (ca. 640-546 B.C. Greek philosopher)
God holds the beginning and end, and the middle of all existing things.
—Orpheus (Greek philosopher)
If any there be, it is visible to the gods, not visible to mortals.
—Epimenides (Greek philosopher)
As our soul, being air, holds us together, so do breath and air surround the whole universe.
—Anaximenes (Greek philosopher)
All things that come into being and grow are earth and water.
—Xenophanes (570-480 B.C. Greek philosopher)
The body is earth, but the mind is fire.
—Epicharmus (Greek philosopher)
All things are numbers.
—Pythagoras (ca. 572-497 B.C. Greek philosopher and mathematician)
How can hair come from not-hair, and flesh from not-flesh?
—Anaxagoras (ca. 500-428 B.C. Greek philosopher)
No thing comes into being or passes away, but it is mixed together or separated from existing things.
—Anaxagoras (ca. 500-428 B.C. Greek philosopher)
It is the sun that endows the moon with its brilliance.
—Anaxagoras (ca. 500-428 B.C. Greek philosopher)
You cannot step twice into the same river, for fresh waters are ever flowing in upon you.
—Heraclitus (ca. 535-475 B.C. Greek philosopher)
Man is a universe in little.
—Democritus (ca. 460-370 B.C. Greek philosopher)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of things that are that they are, and of things that are not that they are not.
—Protagoras (ca. 490-420 B.C. Greek philosopher)
The Law of the Universe is as here explained; but men are always in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it.
—Heraclitus (ca. 535-475 B.C. Greek philosopher)